工人在生产线上生产。

工程师在测试移相触发器。

东南网7月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游笑春 文/图)

顺昌,闽西北部的山区县,四面环山,山清水秀,依山傍水,人口不足30万。却因一家企业,其与神舟飞船、嫦娥探月等“高大上”的工程结下了缘分。

这家企业叫虹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是一家制造高端仪器仪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它拥有400多项国家和100多项软件版权登记证书,荣获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称号;年产各类仪表30多万台;300名员工里,一半以上都是科技人员;它的客户多为航天航空、、核电、原子能反应堆、世界500强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等。身在山区,眼观,虹润的目标是成为“智造”。

打造

国内一流产品

“这是一台高温电烧炉,它是在杭州生产的,但用的是我们的调节仪。”6月初,在虹润的产品展示间,虹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善平向记者展示了这件让他骄傲的产品。“我们对温度的控制是正负0.1摄氏度,现在国内的其他仪表一般无法达到这个,国外的也极少。”

为何虹润的调节仪能够做到如此?这还得从林善平亲自担当“技术急先锋”说起。1986年,林善平从学校毕业后,分配到顺昌自动化仪表厂工作。当时,年仅二十多岁的他,就已经是一个技术“达人”,在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多个研发项目获省部级奖项。

“这台数显仪的算式,是工程师们在我22岁时开发的模糊算式基础上加以改造的,非常成功、非常稳定,远远超越了竞争对手。”林善平说。

因为这位技术“达人”亲自坐镇,虹润公司从一开始的只能代理别人的产品,发展到目前拥有数显仪表、无纸记录仪、过程检验仪等五大产品,产品性能均位居同行业前列。虹润还参与了仪表行业31个国家标准的制定,其中3个是起草人。由于产品高精尖,且能广泛用于工业过程控制,虹润不仅吸引了一大批高端客户,还收到了多家国外仪表公司贴牌生产的橄榄枝。

如何实现自主科技研发?林善平告诉记者,研发的关键在于人才。“顺昌基本上90%的相关技术人才都被我挖过来了,进行内部培养,此外,我们还引进了一大批大学的人才。”据林善平介绍,虹润还在北上广等国内重点城市网罗人才,建立了1个院士工作站、2个研发中心、多家分公司。

向工业控制

系统进发

单个产品的成功并未让虹润满足,伴随着工业4.0概念的走热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虹润开始向工业控制平台系统进发。

“这台仪器可以将工业现场所有设备的位置、数据变化进行呈现,并实现可视化控制。”在虹润公司研发室,总工程师陈志杨向记者展示了一台名为“288触摸式数据采集控制工作站”的仪器。仪器的正面是一面10英寸的可触摸屏,背面则有大大小小近百个接口,每个接口,都可以采集一种数据源,并在仪器上进行分析和处理。

“假设某台设备出了问题,比如温度过高、流量异常,我们很快就可以通过这个设备看出来,并且进行调控。这台仪器还能对数据进行分析,看出哪台设备出问题频率高,从而方便对设备进行诊断和维修。”陈志杨介绍说。

以往,这些工业平台类仪器的软硬件设施基本被国外公司垄断,近年来,我国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并且慢慢形成了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催生了一批国内仪表品牌企业。虹润,便是这样的典型。

“研发这台设备,我们借鉴了一部分的日本技术,但是却在性能上有所拓展、也更具性价比。”陈志杨说,“更大的可触摸屏、更多的接口,都是它的优势所在。”

这样的技术,让虹润的产品具备了拥抱工业物联网的能力。下一步,虹润还计划突破有线障碍,让所有工业仪表实现无线通信。通过建立云平台,无线接收每一台仪表采集到的工业数据,并通过平台发送无线控制信号。

陈志杨对记者说:“这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问题,我们已经研制出自带无线数据发送功能的仪表,但是要运用到工业领域,还需建立一个统一的网络协议。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参加了4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其中有2项是我们主持起草,待国家标准出台,就可以实现无线接入。”

践行

“三化”融合

“我们的产品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生产制造环节,再拿老掉牙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装备来生产,那肯定是不行的。”于是,虹润还开始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

在虹润的仪表生产车间外,记者看到一个电子看板,看板记录了虹润每一个零部件的生产进度、返修率、合格率等。这是虹润引入的ERP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一部分。虹润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肖志明说,公司每天需要管理的产品近千种、仓库零部件加起来有2万多种。在没有进行信息化管理之前,想要知道每天生产了多少个仪表、每一个仪表生产进度如何、在哪道工序上、由哪个工位生产的,很难;现在,有了信息化管理,虹润的每一个零件和成品的去向都完全“清晰可见”。

记者在仓库货架上看到,每一个成品都拥有一个的二维码和代号,扫一扫二维码,可以追溯这个成品的每一个生产环节,倒查每一个零部件的来源,还能对检验、发货等环节进行全流程跟踪。信息化管理,让生产效率提高了2到3倍,效率的提高也让产品销量翻了两番。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还体现在生产装备自动化上。为提高生产工业化程度,虹润购入3台全自动高速贴片机、波峰焊机、全自动AOI检测机等先进生产设备。这些设备的引进和研发,让虹润仪表主板的焊接合格率达到了99%,仪表返修率控制在0.5%以内。

信息化与工业化整合,让虹润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而在两化整合之外,林善平又加了“一化”,提出工业化信息化与标准化的整合。

在组装成品的工位上,记者看到,个工人眼前都有一个19英寸的显示器,里面存满了各项作业指导书,工人如果忘记操作工序,可以打开里面的指导书文件浏览,对照着操作,出错率低。

记者了解到,虹润在内部管理上,建立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针对岗位职责、整改意见书、员工手册、各岗位作业指导书均制定了规范的标准。

 

记者点评>>>

转型要紧盯市场苦练内功

一家隐于深山的民企,能够成功完成又的转型升级,其紧跟趋势、回归市场的做法,对我省当前化解经济发展突出矛盾的探索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在经济新常态下,多数企业因为生产方式落后普遍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一方面转型投入大、产出慢,企业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企业想转型没方向,想升级没本领。怎么办?虹润的经验告诉我们,与其找政府,不如紧盯市场,苦练内功。因为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应当依靠市场需求和自身实力。政府的帮扶是必要的,但市场需求才是转型升级的动力和方向。

盯市场怎么盯?首先,应该摸准市场的需求,生产能契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以精密仪器仪表行业为例,伴随着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国提出“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工业大数据的挖掘和利用将成为一个新的市场方向。虹润自主历经五代产品的革新和对工业过程控制平台的研发,可以说是对市场需求的成功研判和迅速反应。

其次,找到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2013年,工信部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呼吁提高传统行业的信息化水平,这是针对未来工业生产方式提出的前瞻性行动纲领。虹润在生产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工业化方面,埋头苦练内功,就是用的生产方式来武装自己。

再次,应该参与规范市场的培育。一个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是企业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参与规范市场的培育,企业不仅能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出力,还能为自身的发展争取空间。在这方面,虹润积极参与30多项数字仪表国家标准的制定,无形之中就是在为自家的品牌和产品打广告、抢市场。